话剧《奥利安娜》北京站购票
发布时间:2019-04-19T11:35:00
当前无相关演出或暂未上架,提交手机号码可优先掌握后续演出票信息!
1992年,俄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法学教授安妮塔·希尔诉黑人大法官克拉伦斯·托马斯性骚扰案在美国审理,这个案件轰动美国。导演周可在投入排练后仔细研究了这个案件,她了解到,经过漫长的听证会后,托马斯还是当了大法官,并在自己的岗位上沉默了十年,这十年,他没有在案件收尾后问过任何一个问题。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?而眼前的真相就是真相吗?
在《奥利安娜》的剧本中,两位演员读到了许多语义暧昧的台词和行为,尽管这起真实案件仅仅是剧本创作的背景,但我们无法不将其与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。周可认为:“真相也许不是最重要的,但是探寻真相的过程很重要。可是,没人探寻为什么、发生了什么。与此同时,很多人会立即站队。可能有人平时就看不惯你了,我就站在你的对立面,把你搞下来。可并没有人真正了解事件本身。”
放诸社交网络发达的当下,今天的新闻不也是这样吗?我们轻易地选择煽动性强的一侧,迷惑于眼前的表象。也是因为这样,舞美沈力为观众设置的观演视角将与演员的表演共同作用,希区柯克说,“观众是没有道德感的。”在马梅特制造的这团迷雾中,两性角力将撕扯观众的情绪,而坐在观众席的我们,恰如沉默的法官,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真相。
女学生的角色犹如黑洞一样莫测,周可导演认为她“怯懦、压抑、困惑、遭人排挤,带着性焦虑,渴望着权利与复仇。”在面对教授背后优雅而高尚的学术圈及学术理想时,马梅特用三幕戏的时间带领女学生成长。于是有了学术作业被无情否定后求助教授的行动,有了乌托邦的幻灭。
整个剧本以密集的对话构成,相当一部分时间是鸡同鸭讲——教授无法感受到学生的焦虑,而要以自己的方式唤醒她的学术热情;学生则敏感焦虑,甚至认为教授心怀不轨。师生之间的博弈背后,是两性之间无法调和的永恒沟通障碍,于是有了阴差阳错间的“性骚扰”指控。
在《奥利安娜》的排练场,几乎所有的争论都来自细节,演员们的反应也被融入了角色,比如,“搭肩膀”算不算性骚扰?优秀的剧本是一面镜子,创作者必须拿出100%的真诚去面对它,才能无限靠近。对于观众来说,走进剧场,这面镜子就被安置在心里,我们需要十足的勇气,才不至于落荒而逃。一起试试吗?
当前无相关演出或暂未上架,提交手机号码可优先掌握后续演出票信息!